在最近观察的几个行当中,发现很多时候,所谓的优秀不过是把事情办的妥帖,也就是符合基本要求,达到让人满意的水平。
最近的例子是在阅读《巨人的陨落》和《起源》的时候发现的。
曾经觉得小说作家都是万能的存在,遍读百家,是通识届的大佬。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以及正好具备了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那时候就会发现小说家笔下的一切所谓细节,是显得多么外行了。
在读《起源》的时候特别明显,因为时值假期在西班牙旅游,又学的是计算机,书中的关于西班牙历史古迹的描写固然精致,但是和正身处其中比起来,显得多余而且缺乏新意,甚至显得有点卖弄常识。剧情推动需要所用的计算机知识,则又是过于浅显,有一部分甚至不能算得上准确。
记得在本科最后一学期学习创意写作的时候,就已经隐约感觉到写作并不是神圣的事(虽然类似的觉悟在其他很多行当里面已经了解到了)。如果是通俗文学,更多是通过公式、技巧,来让更多的人读自己的作品。
整部作品不应该有一个字不是为了直接或间接达到事先设定的计划的。
爱伦坡
孙法理 译
所谓对人物的刻画,不过是想让大家掏钱买书罢了。如此看来,大部分的通俗文学,不禁有点觉得过于廉价了。看到了的不是对文学的追求,对自我的探索云云。也大概是这时候领会到为什么有的作品能够被称之为名著。大概就是那些并不勾引读者,更多的是想要表达心中的想法,在加上及格水平的写作技巧的作品了吧。所以,所说的及格大概就是这个水平了吧。
想明白什么是创作以后,再来看《巨人的陨落》就能为何它只能成为畅销书,而距离名著差了好几个阶梯。
大家常把《巨人的陨落》和《战争与和平》拿来比较,也就不再次系数前者的不足。但是看到了两者的差距也就说明了所有名著所具有的特点。他们会有自己的故事,但是并不是历史或者纯虚构事件的拼凑。作者会虐待自己的角色,但是大多会让角色实践某些人生的经验(滑稽.jpg)。如此看来,读《巨人的陨落》确实是爽文的嫌疑过重,让人不禁也有了想写自己的畅销书的感觉。
除去这两个最近的例子,在音乐上,大概就是能够尽可能的感染足够多的人?毕竟大部分人听不懂海顿但是还是会说贝多芬很有感染力的。而在视觉艺术上,近现代艺术难以理解大多是因为大师和平庸之作都大量并存和展示导致的,而早期作品能够被理解,大多是因为它们是百万作品中屈指可数的幸存者,而保证了每一个的大师质量了吧。而这些所谓大师作品的共同特点,大概就是能够让尽可能多的人感到满意吧。甚至在写代码的时候,优秀的程序员只是把应该要做的事情完成了罢了。
大概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