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看到了一篇知乎回答 =-= 说来也巧,最近有同学A问到是否应该放弃读了5年的传统工科,转行去学CS。而现在已经在硕博阶段的转行,无外乎前往国外再读一个CS Master。两个巧合,不经觉得应该写一点什么东西。
回答链接如下:
985应届生毕业就失业是什么感受? - FrankTheChubby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758498/answer/744542752
答主的故事简单总结一下就是安稳在贵交读了本科,混混日子保了硕博连读,然后突然重新接触到的老同学告诉自己混的太菜,进而质疑自己当前专业的前景和能否坚持从事本专业的信心。最后根据当前就业环境行业发展得出结论得前往美国读CS master寻求山景城或者阳谷县的一份工。
这一系列操作,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理由,去放弃自己手头一个待遇不错的制造业岗位,那就是“不想就这么过一生”。
噫 呜呼 悲哉
什么不想过这样的一生,不就是想不明白自己的为什么没有当年的同学混的好了吗?那他开心混本科的时候,干什么去了?他安心当自己是贵交好学生的时候干什么去了?现在毕业了,那杆名校的尺没有了,赶紧拿上工资的新标尺,惧怕自己不是最好的。还很不幸的是,自己在新标尺下,还真的不是最好的,甚至,还有点差。
Peer Pressure
几个月前,有位同学B和我说自己最近看着本科工作的同学的工资感觉peer pressure有点大。我笑道,你一个CS科班出生,害怕比工资吗?如此看来同学B担忧不无道理。偶尔我也会反思,我是不是感受到了来自本科贵院优秀的同学们的peer pressure才会做出很多和大家一样的所谓安全选项?而依然清楚记得,这不是曾经的自己。
以及容错率和孟母三迁
巧的是,也有西雅图的同学D和我提过,有的时候当前的选择,是容错率低的情况下的必选项。记得当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有一点稍稍的不满,什么是容错率低,不外乎是周围人达成了什么,自己又有多少机会犯多少错去实现同样的事情吗。不就是那一杆世俗的标尺吗。如此看来,当初不过是并没有意识到peer pressure的强大。当你周围的人都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很难不落窠臼,跳出其中的。近日在湾区的腌渍,更是加深了我对孟母三迁的理解。环境对一个人的三观塑造,具有着肉眼可见速度的影响。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从很大程度上决定这段时间中,自己是怎么样的人。而开头知乎答主的困境,也无外乎是本科时期周围的人的想法,对他的迷之安全感起到了加强的作用。
出来看一看与平凡的一生
上两次的想法中,提及了是否甘愿做一个平凡的人。说到90后从小是在“你不一样,你很特别”的环境中长大。进入社会以后巨大的反差导致了严重的不适应。幸运的是,很多人都能够自我调整过来。所以即使当下我们说“Just Avocado“,但也不过是新时期的房子车子孩子罢了。(虽然湾区码农们即使身为千禧一代,也是房子车子孩子)
有趣的事近日又有一位同学E,提到出国的最开始的动因,则是寻求一种不确定性和不一样的一眼看不到头的生活。但是来到了美国以后发现,码农的生活也是那么容易看到了头。幸运的是,这位同学E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觉得自己依然充满了感激之心。
于此同时,我自己却带着长达一年多对这种稳定的恐惧,和同样那一条“追求不平凡生活”的口号,去假装寻求解脱之道。而所谓的答案,又是那么的庸俗,想的不过是在金融业能否找到的新道路,却不知金融之于CS,不过是半斤八两罢了。私下觉得,这种想法永远是值得鼓励的,而对这种解决方法的实用性,确实持有极大的保留态度。
这时候拿出鸡汤文,所谓的和自己和解,如此看来,大概就是作为90后接受自己真正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吧。
所以,我在说什么
仔细查看这个几个同学的想法,可以发现要征服的最开始的问题便是一个Peer Pressure 。一旦能够控制自己的Peer Pressure,则也就不会有答主曲折的故事,与各行各业那些疯狂的转学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