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些三本转码,读不出来出国的”
一直以来都有个传说
就是国内大家的工作时间更长,技术水平也相应更高.
毕竟干14小时和干4个小时一天的人,自然多干了10个小时的人应该懂得更多吧.
很多东西是不能以偏概全的,一来贴标签不好,二来是有失偏颇,但是如果用上第一性原理,你很难说他是以偏概全,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人一天24小时,社会适龄工作年龄大概18岁-65岁,大部分人需要的睡眠时间大约6-8小时.每天24小时计算下,剩余16小时.去除吃喝拉撒思想不可避免开小差,大约2小时,最后剩下最高可持续工作时间大概是14小时.
再考虑到人的意志力问题,假设此时的这位被观察人,充满斗志,意志力不会衰减,那也是有14个小时.
其中为了与人沟通,对齐项目,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需要花费8小时.
与系统打交道,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这么难了,和文档,和readme沟通,更是难上加难,又是4个小时.
最后只剩4个小时去完成需要做的工作.
那么清理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的时间,也就只有0小时了.
所以哪里来的时间去反思,去修改,去提高呢?
自然是没有的.
更不要说这位被观测者是一个意志力不会衰减的意志超人.而大部分人可能最高的专注时间也就只有6小时.
如果我们专注时间用在了最需要专注的完成工作的4小时上.剩下的2h只够用来清理因为10h的不专注工作导致的额外任务罢了.
所不要总是批评世界是个草台班子,人性如此罢了.
如此讨论下来,也就发现无论是工作14h还是4h,最后的工作质量,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工作总量可能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但是工作总量的增加,自然是和工作质量成反比的.
因此如果没有生产效率的提升,从一定程度上讲,很多问题是永远不会被解决的.
从微观的角度来讨论,举例来说就是
- 代码烂
- 架构差
- 容易崩
- 没有test
- 没有文档
这时候,有的人会立下豪言壮志要修复他们,但是实际上,大多是象征性的铲两铲子,就忙活其他的事情去了.
与其继续打着毫无希望的一仗,不如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提升效率.
从具体一点来说
- 让ai写unit test
花1h写了曾经要10h的test,那么质量提升了,事情办完了,自然可以专注到其他需要专注的事物上来.
比如怎么和隔壁组吵架.justkidding
但以此类推,核心思想是,如果事务超过了上限,与其闭上眼睛死下生死状,不如停下来,断舍离.剩下的,就还是随他去吧.
只有这样才能让仅有的宝贵专注时间,产生真正的价值.
知其可以为可以不为,很多人很早就知道,只是从来不实践罢了.